在我县,有一位95后的小伙,自学拓印手艺,经常独自行走在乡间田野,用自己的努力镌刻历史,保护文化遗存和传承中华文明。今天我们一起认识拓印手艺人胡晓涵。
这个正在专心拓印的小伙就是胡晓涵,1996出生,今年27岁,说起拓印,他告诉记者,2015年他才真正与拓印工作结缘。
胡晓涵说:“当时第一次知道隋唐大运河竟然流经咱们滑县,真的被震惊到了,然后有了想要深入研究滑县历史文化的念头。之后我开始自己摸索着学习,查找这方面的图书,在网上进行搜索,经过多次尝试,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门手艺钻研到底。”
翻阅大量拓片制作资料,仔细琢磨拓片的字口、边缝,反复调试墨汁的比例,不断更换拓包的填充材料,在这条摸索技艺的道路上,胡晓涵走得缓慢而艰难,但他执着而坚定,不放弃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自此,保护珍贵文化遗存,成了胡晓涵坚持不懈的工作。
胡晓涵说:“拓印大多数时间是在田野乡间进行的,这需要有耐心,能吃苦,才能做出合格的作品。”
这项技艺,了解的人不多,精通的人更是稀少,并且石碑拓字的工序十分繁琐,看似是个力气活,其实每道工序都需要深厚的功力和极大的耐心。而宣纸很薄且有湿度,力道稍微掌握不好,纸张便会破损,成为废品。在胡晓涵眼里,不管是珍品孤本,还是普通的拓片,可以回忆过去,感悟人生,体验历史的痕迹,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他都格外珍惜。
胡晓涵说:“我喜欢拓印可以用狂热二字来表达,拓印的时候,我经常一坐就是一天,,也不吃饭,也不喝水,直到把这件作品完成。”
八年的努力和蓄积,终于绽放出美丽芳华,胡晓涵完美地演绎着“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的传拓技法,他表示会一直做传承保护文物的工作,为滑县人留住文物、留住文化遗产作出一点贡献。
胡晓涵说:“我一共走遍了全县20多个乡镇的上百个村,拓印拓片上千张,出版了拓片作品集,并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未来我想用拓片守护历史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