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生态环境领域 >> 行政许可

关于2019年5月27日拟对安阳滑县滑县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4个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

发布时间: 2019-05-27
作者:
来源: 滑县环境保护局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4个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审批意见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反馈我局辐射科。公示期为2019527日-2019531日。

电话:0372—8181709

  通讯地址:滑县新区人民路与黄河路交叉口456400)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审批的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序号

建设

单位

项目

名称

建设

地点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建设项目

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情况

1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安阳滑县滑县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位于河南省滑县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①新建220kV滑县西变电站工程:站址位于滑县王庄镇,西距国道230约20m,北距柴郎柳村约600m,主变终期规模为3×180MVA,本期建设1×180MVA,户外布置。

②新建朝歌变~滑县变π入滑县西变220kV线路工程:新建线路路径全长为15.5km,其中同塔双回路架设15.1km,单回路架设0.4km。

③新建朝歌变~蓝旗变π入滑县西变220kV线路工程:新建线路路径全长为12.6km,其中同塔双回路架设12.2km,单回路架设0.4km。

本期工程总投资15072万元预计投产期为2020年。

(一)施工期

(1)噪声:

a.变电站

220kV滑县西变电站施工期场地开挖处理、砼运输、砼浇筑等施工过程中将使用较多的高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工作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声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变电站施工区无围墙时,变电站施工场界噪声值为71dB(A),不满足昼间70dB(A)和夜间55dB(A)的限值要求;施工区设置围墙后,施工活动对场界贡献值可降低5dB(A),降低后场界噪声为66dB(A),可满足昼间70dB(A)的限值要求,但仍不能满足夜间55dB(A)的限值要求。因此,本评价提出夜间应禁止高噪声设备施工。

为进一步减轻本工程施工期对周围声环境产生的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

①施工场地周围应先行设置实体围栏,优化施工布局,站内高噪声机械设备尽量远离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布设;

②优选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并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从源强上控制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③集中配制或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后用罐装车运至施工点进行浇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产生噪声。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降低项目变电站施工期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b.架空线路

施工噪声主要是塔基开挖时各种机械设备产生。输电线路单个塔基施工时间较为短暂,线路施工产生的噪声是暂时性的,工程结束时影响随之消除。

2污水:施工期的废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

a.生活污水

220kV滑县西变电站施工设立变电站工程项目部,项目部附近修建临时化粪池,产生的生活污水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周围农田浇灌。

线路施工人员可就近租用附近村庄民房,生活污水可利用当地已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b.施工废水

220kV滑县西变电站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为施工过程中遇雨天蓄积的雨水、以及车辆清洗废水。站区可采用修筑简易沉淀池的方式进行处理,施工废水经沉淀后用于站内施工道路洒水抑尘。

本工程线路塔基施工所需混凝土较少,一般采用商品砼或预拌混凝土,无生产废水产生。c.跨越水体影响分析

经现场踏勘,本工程跨越城关河时渠道宽度约为15m,线路跨越处不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本工程跨越城关河河段已干涸。为了保证本工程线路施工不影响城关河的水环境质量,本评价对现场施工过程提出以下环保措施:

①线路跨越城关河时,塔基、施工便道和牵张场的设置应尽量远离水体,严禁在河流旁堆放材料,采取一档跨越。

②在塔基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含油设施(包含运输车辆、线路施工设备)的管理,避免油类物质进入河道。

③严禁在水体中清洗含油机械,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防止发生施工设备漏油现象。

④杜绝在施工时随意倾倒废弃物、排放施工废水至河道内。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的水环境影响不大。

3固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变电站工程、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施工弃土弃渣等。

为进一步减少施工固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

①新建变电站场平之前站区表层耕植土剥离后集中堆放,运至指定地点保存;

②本工程变电站施工为填方,无弃土;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土方大部分用于回填,少量弃土(塔基处表层土)于低洼处压实堆放;

③杆塔基础浇筑、新建变电站场平及站内建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渣集中堆放,施工完成后统一清运;

④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可集中收集,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4大气:施工期间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变电站场平、线路塔基开挖、回填等施工活动产生的二次扬尘以及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采取措施:①强化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塔基施工现场周围设置临时围挡等防风措施。

②加强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维护保养,保持车辆运行状态良好,禁止使用无环保标志的运输车辆。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所有运输车辆100%密闭运输,防止车辆运输过程中因漏洒造成扬尘污染。

③施工应采用商品砼或预拌混凝土,减少水泥搅拌产生的扬尘,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置砂浆。

④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应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他防尘措施,施工单位应经常清洗运输车辆,以减少扬尘。对施工现场定时洒水、喷淋,保证100%湿法作业,避免尘土飞扬。

⑤施工期间加强对弃土弃渣、建筑材料等堆放的监督管理,施工过程中开挖产生的土方集中堆放,开挖的土方及时回填,如有多余土方及时清运。

⑥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设置相应人数的专职保洁人员,负责工地内及工地围墙外周边10米范围内的环境卫生。

⑦施工现场严禁熔融沥青、焚烧塑料、垃圾等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和废弃物,不得使用煤、碳、木料等污染严重的燃料。

⑧结合工程项目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单独编制施工扬尘专项控制方案,明

确扬尘控制的目标、重点、制度措施以及组织机构和职责等,并将其纳入安全报监资料之中。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大。

(5)生态:

a.变电站

220kV滑县西变电站围墙内占地14091m2(为永久占地),站址处目前为农田,种植作物主要为小麦。变电站工程生态影响主要为征地处植被面积及数量的减少,由于为人工种植的植物种类,不会对生态环境有质的影响。

b.输电线路

本工程输电线路共新建杆塔105基,塔基永久占地面积约3780m2。输电线路距离短,且具有点状间隔式线性特点,开挖量小,施工时间短,对土地的扰动较小。

为减少工程占地对生态环境和当地农业的影响,针对本工程项目特点,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

①施工便道尽量利用已有道路,减少临时道路占地。

②工程杆塔、导线等施工材料和牵张场等临时占地应选择现有空地,以减少植被破坏。

③对于临时占地所破坏的植被,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④在初步设计期间,结合最新勘查资料,尽量减少塔基数量,同时尽量选择占地面积较小的塔基基础和塔型。

⑤线路跨越干道及田间道路两侧的防风固沙林时,应采用高塔一档跨越,禁止砍伐林木,对于超高林木,可采取削顶砍伐。

⑥塔基开挖产生的土方回填于塔基征地范围内,避免开挖土方覆压周围农田植被。

⑦塔基施工开挖时应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按原土层顺序分层回填,以利于后期植被恢复。

⑧塔基施工结束后,尽快清理施工场地,并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复耕或进行植被恢复。

⑨施工期间加强管理,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防止乱堆乱弃影响周边环境。

(二)营运期

(1)电磁环境影响: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本工程220kV滑县西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采用类比监测的方法来分析、预测和评价变电站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本工程输电线路同塔双回路段评价等级为三级,电磁环境影响采用模式预测来分析、预测和评价输电线路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

a.变电站

本次评价选取河南省郑州市巩义220kV常庄变电站(主变容量为3×240MVA,验收批复文号为豫环辐验[2011]44号)作为类比对象。通过类比分析可知,220kV滑县西变电站按终期规模投运后变电站厂界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4kV/m和100μ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的评价标准。

b.输电线路

①非居民区预测结果

本工程110kV同塔双回线路在下相线对地高度为6.5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满足架空输电线路线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处工频电场强度小于10kV/m,工频磁感应强度小于100μT的限值要求。

②居民区预测结果

本工程220kV线路在下相线对地高度为12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小于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小于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因此,本评价要求本工程输电线路经居民区走线时,下相线导线最大弧垂对地最低距离不小于12m,在非居民区走线时,下相线导线最大弧垂对地最低距离不小于6.5m。

(2)噪声环境影响:

变电站噪声预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工业噪声预测计算模式中进行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可知,220kV滑县西变电站终期建成后西侧厂界噪声贡献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4类”排放限值要求;220kV滑县西变电站其它三侧厂界噪声贡献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排放限值要求。

②220kV线路正常运行时基本无噪声,仅在下雨或大雾时会产生连续性电磁性噪声,但其噪声以中低频为主,其源强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对环境背景噪声影响不大。根据以往监测资料分析,输电线路正式运行后,在晴好天气情况下人耳在220kV线路下听不出输电线路的运行噪声,线路运行噪声贡献值很小,环境噪声基本与背景噪声相同。

(3)其他环境影响:

①220kV滑县西变电站按照无人值班无人值守站设计,仅临时检修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不外排。

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废水产生。

②220kV滑县西变电站为无人值班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期临时检修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清运。变电站产生危险固体废物主要为直流供电系统退出运行的废铅酸蓄电池,通过咨询建设单位,220kV变电站内设置2组蓄电池共208个电池,蓄电池寿命为8~10年,退运的废铅酸蓄电池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固体废物产生。

(4)风险事故防范应急措施:

a.事故油池

在变压器事故和检修过程中的失控状态下可能造成变压器油泄漏的风险事故,变压器漏油事故产生的变压器废油,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39号令)变压器废油废物类别为HW08(废矿物油),废物代码为900-220-08,交由具有经营此类危险废物类别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置。

220kV滑县西变电站拟建容积为65m3事故油池一座,事故油池容积满足单台最大容量变压器绝缘油在事故并失控情况下泄露时100%不外溢至外环境的需要。

b.消防、灭火

本工程在变压器附近设有消防沙池,当变压器发生火灾时,利用干沙进行灭火。

c.事故应急措施

①制定变压器油外泄污染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②制定事故油池巡查和维护管理制度;

③定期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保证事故时应急预案的顺利启动;

④应将当地消防部门列入应急救援预案内,保证在发生火灾时能迅速得到援助;

⑤变电站设一套遥视系统,对站内的电气设备及运行环境进行图像监视,并能向各级调度传送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等信息。

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有关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本次评价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公众参与

第一次公示采用网上公示

第二次公示采取网上公示、报纸公示及现场公示相结合的公示方式同时在本项目所在地附近现场张贴环境信息公告,期间在东方报纸分别刊

登了两次项目环境信息告知公众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的查阅方式及公众意见反馈方式等

第三次公示是本项目报批前在相关网站发布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全本以及公众参与说明的公示。

在本项目信息公开期间未收到关于本项目的公众反馈意见。  

2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安阳滑县卫西110kV输变电工程

位于河南省滑县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①新建滑县卫西110kV变电站工程:滑县卫西110kV变电站站址位于滑县县城北部,北环路与文明大道交叉口东北角,西临文明大道,南临北环路北侧沟渠。主变终期规模为3×63MVA,本期1×63MVA。110kV终期出线4回,本期3回。变电站全户内布置,围墙内占地面积3380m2

②新建滑县变-道口变I、Ⅱ回接入卫西变110kV线路工程:新建线路起于110kV滑县变-道口变I、Ⅱ回线路改接点处,止于110kV卫西变。本工程新建线路长0.4km,其中双回架空线路长度为0.12km,单回架空线路长度为0.18km,电缆排管部分长0.1km。

本期工程总投资4789万元。预计投产期为2020年。

(一)施工期

(1)噪声:

施工对环境噪声的影响随着工程进度(即不同的施工设备投入)有所不同。

结合本工程特点,为减少项目施工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

①施工期间要按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进行施工期间施工噪声的控制,以减轻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期,施工单位应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如因工艺特殊情况需在夜间施工时,必须经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同意并告知当地居民。

③施工车辆出入地点应尽量远离附近居民点,车辆出入时应低速、禁鸣。

④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单位也应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避免因施工噪声产生纠纷。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的声环境影响不大。

(2)污水:施工期的废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

a.生活污水

变电站以及线路施工设立工程项目部,项目部附近修建临时化粪池,产生的生活污水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运。

b.施工废水

变电站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为施工过程中遇雨天蓄积的雨水以及车辆清洗废水。站区可采用修筑简易沉淀池的方式进行处理,施工废水经沉淀后用于站内施工道路洒水抑尘。

线路施工过程中设备、车辆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或用于场地抑尘洒水,不外排。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的水环境影响不大。

(3)固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变电站工程、塔基、电缆通道开挖产生的施工弃土弃渣等。

为进一步减少施工固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

①新建变电站场平之前需对现场进行清理,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后统一清运;

②基础施工、新建变电站场平及站内建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渣集中堆放,施工完成后统一清运;

③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运输,运输途中的建筑垃圾不得泄漏、撒落或者飞扬;

④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可集中收集,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的固废环境影响不大。

4扬尘:施工期间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变电站场平、塔基及电缆开挖、回填等施工活动产生的二次扬尘。

采取措施:①强化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塔基施工现场周围设置临时围挡等防风措施。

②加强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维护保养,保持车辆运行状态良好,禁止使用无环保标志的运输车辆。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所有运输车辆100%密闭运输,防止车辆运输过程中因漏洒造成扬尘污染。

③施工应采用商品砼或预拌混凝土,减少水泥搅拌产生的扬尘,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置砂浆。

④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应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他防尘措施,施工单位应经常清洗运输车辆,以减少扬尘。对施工现场定时洒水、喷淋,保证100%湿法作业,避免尘土飞扬。

⑤施工期间加强对弃土弃渣、建筑材料等堆放的监督管理,施工过程中开挖产生的土方集中堆放,开挖的土方及时回填,如有多余土方及时清运。

⑥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设置相应人数的专职保洁人员,负责工地内及工地围墙外周边10米范围内的环境卫生。

⑦施工现场严禁熔融沥青、焚烧塑料、垃圾等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和废弃物,不得使用煤、碳、木料等污染严重的燃料。

⑧结合工程项目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单独编制施工扬尘专项控制方案,明确扬尘控制的目标、重点、制度措施以及组织机构和职责等,并将其纳入安全报监资料之中。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大。

(5)生态:

a.变电站

110kV卫西变电站工程总征地面积约4108m2,围墙内占地面积3380m2(为永久占地),站址处目前为农田,变电站施工主要为人工种植的植被减少,变电站建成后,站内地面均作固化处理。

b.输电线路

本工程架空线路共新建铁塔4基,根据可研设计资料,塔基永久占地面积约60m2。输电线路距离短,具有点状间隔式线性特点,开挖量小,塔基施工时间短,对土地的扰动较小。本工程新建电缆线路0.1km,电缆线路距离短,开挖量小,施工时间短,对土地的扰动较小。

为减少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本工程项目特点,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

①对于临时占地所破坏的植被,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②在初步设计期间,结合最新勘查资料,优化变电站以及输电线路的设计,尽量减少施工占地。

③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施工开挖产生的土方尽量回填于项目征地范围内,避免开挖土方覆压周边绿化植被。

④施工期间加强管理,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防止乱堆乱弃影响周边环境。

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开挖和施工活动对土地的占用、扰动以及植被破坏造成的影响。

(二)营运期

1电磁环境影响: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本工程卫西110kV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采用类比监测的方法来分析、预测和评价本工程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本工程架空线路10m范围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分布,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故架空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采用模式预测的方式来分析、预测和评价输电线路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电缆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电缆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采用类比监测来分析、预测和评价输电线路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

a.变电站影响评价

卫西110kV变电站选取月季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3×63MVA,半户内布置,验收批复文号为郑环验[2016]31号)作为类比分析对象。根据类比分析可知,卫西变电站投运后,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居民区4kV/m、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b.输电线路影响评价

①非居民区

本工程110kV线路在下相线对地高度为6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架空输电线路线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处10kV/m和100μT的限值要求。

②居民区

本工程110kV线路在下相线对地高度为7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居民区4kV/m、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③电缆线路

本工程110kV电缆线路类比对象选择郑州黄家庵变T接柳林~农科Ⅰ、Ⅱ110kV线路。通过类比分析可知,本工程电缆线路建成投运后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4kV/m和100μ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2噪声环境影响:

变电站噪声预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噪声预测计算模式进行预测。

卫西110kV变电站按终期规模建成投运后,变电站周边的敏感点噪声昼间叠加值夜间叠加值声环境质量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②110kV架空线路正常运行时基本无噪声,仅在下雨或大雾时会产生连续性电磁性噪声,但其噪声以中低频为主,其源强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对环境背景噪声影响不大。根据以往监测资料分析,输电线路正式运行后,在晴好天气情况下人耳在110kV线路下听不出输电线路的运行噪声,线路运行噪声贡献值很小,环境噪声基本与背景噪声相同。

本工程110kV电缆线路运行期间无噪声产生。

3)其他环境影响:

①卫西110kV变电站为无人值班无人值守,仅临时检修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站内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废水产生。

②卫西110kV变电站运行期临时检修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经集中收集后统一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位置。变电站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完成后不得随意丢弃,应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

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固体废物产生。

4)风险事故防范应急措施:

a.事故油池

在变压器事故和检修过程中的失控状态下可能造成变压器油泄漏的风险事故,变压器漏油事故产生的变压器废油,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原环境保护部39号令)变压器废油废物类别为HW08(废矿物油),废物代码为900-220-08。在事故并失控情况下,泄露的变压器油流经储油坑内铺设的鹅卵石层(鹅卵石层可起到吸热、散热作用),并经事故排油管自流进入事故集油池,事故油经收集后回收处理利用,不能回收的要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

卫西110kV变电站拟建容积为35m3的事故油池能满足单台最大容量主变发生事故漏油时100%变压器油不外泄到环境中的要求。

b.消防、灭火

本工程在变压器附近设有消防沙池,当变压器发生火灾时,利用干沙进行灭火。

c.事故应急措施

①制定变压器油外泄污染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②制定事故油池巡查和维护管理制度;

③定期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保证事故时应急预案的顺利启动;

④应将当地消防部门列入应急救援预案内,保证在发生火灾时能迅速得到援助;

⑤变电站设一套遥视系统,对站内的电气设备及运行环境进行图像监视,并能向各级调度传送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等信息。

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有关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本次评价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公众参与

第一次公示采用网上公示

第二次公示采取网上公示、报纸公示及现场公示相结合的公示方式同时在本项目所在地附近现场张贴环境信息公告,期间在东方报纸分别刊

登了两次项目环境信息告知公众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的查阅方式及公众意见反馈方式等

第三次公示是本项目报批前在相关网站发布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全本以及公众参与说明的公示。

在本项目信息公开期间未收到关于本项目的公众反馈意见。

3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安阳滑县长青35MW生物质发电110kV送出工程

位于河南省滑县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①长青热电厂~慈高110kV线路:线路起于拟建的长青热电厂,止于拟建的110kV慈高变,新建单回架空线路路径全长5.8km。

②110kV慈高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110kV慈高变本期扩建1个110kV出线间隔,扩建工程在站内预留位置进行,不新征土地。

本期工程总投资972万元预计投产期2020年

(一)施工期

(1)噪声:

a.架空线路

施工噪声主要是塔基开挖时各种机械设备产生。输电线路单个塔基施工时间较为短 暂,线路施工产生的噪声是暂时性的,工程结束时影响随之消除。

b.扩建间隔

慈高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只需在站内间隔预留位置安装相应的电气设备即可,工程量小,对周围声环境基本无影响。

2污水:施工期间的废污水包括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a.生活污水

线路施工人员可就近租用民房或工屋,生活污水可利用当地已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慈高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只需在站内预留位置安装相应的电气设备即可,工程量小,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利用站内拟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b.施工废水

本工程线路塔基施工一般在施工现场采用商品砼或预拌混凝土,减少水泥搅拌产生的扬尘,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置砂浆,基本无生产废水产生。

慈高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只需在站内间隔预留位置安装相应的电气设备即可,工程量小,没有生产废水产生。

c.跨越水体影响分析

经现场踏勘,在G45大广高速西侧、方易寨村北侧跨越柳青河各一次,柳青河为V类水体主要用于灌溉。在现场踏勘期间,柳青河目前已干枯。为避免后期施工期间对蓄水的柳青河产生影响,本评价对现场施工过程提出以下环保措施:

①线路跨越柳青河时,塔基、施工便道和牵张场的设置应尽量远离水体,严禁在河流旁堆放材料,采取一档跨越。

②在塔基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含油设施(包含运输车辆、线路施工设备)的管理,避免油类物质进入水体。

③严禁在水体中清洗含油机械,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防止发生施工设备漏油现象。

④杜绝在施工时随意倾倒废弃物、排放施工废水至水体中。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的水环境影响不大。

(3)固废: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施工弃土弃渣等。

为进一步减少施工固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

①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统一清运至地方环卫部门指定的位置。

②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土方大部分用于回填,少量弃土(塔基处表层土)于低洼处压实堆放。

(4)大气:施工期间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线路塔基开挖、回填等施工活动产生的二次扬尘以及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

110kV慈高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量较小,本期间隔扩建只需在站内预留位置安装相应的母线、线路开关等设备即可,工程量小,不产生扬尘。

采取措施:①强化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塔基施工现场周围设置临时围挡等防风措施。

②加强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维护保养,保持车辆运行状态良好,禁止使用无环保标志的运输车辆。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所有运输车辆100%密闭运输,防止车辆运输过程中因漏洒造成扬尘污染。

③施工应采用商品砼或预拌混凝土,减少水泥搅拌产生的扬尘,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置砂浆。

④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应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他防尘措施,施工单位应经常清洗运输车辆,以减少扬尘。对施工现场定时洒水、喷淋,保证100%湿法作业,避免尘土飞扬。

⑤施工期间加强对弃土弃渣、建筑材料等堆放的监督管理,施工过程中开挖产生的土方集中堆放,开挖的土方及时回填,如有多余土方及时清运。

⑥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设置相应人数的专职保洁人员,负责工地内及工地围

墙外周边10 米范围内的环境卫生。

⑦施工现场严禁熔融沥青、焚烧塑料、垃圾等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和废弃物,不得使用煤、碳、木料等污染严重的燃料。

⑧结合工程项目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单独编制施工扬尘专项控制方案,明确扬尘控制的目标、重点、制度措施以及组织机构和职责等,并将其纳入安全报监资料之中。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大。

(5)生态: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塔基开挖等施工活动对土地的占用、扰动、植被的破坏。

采取措施:①施工便道尽量利用已有道路,减少临时道路占地;

②工程杆塔、导线等施工材料和牵张场等临时占地应选择现有空地,以减少植被破坏;

③对于临时占地所破坏的植被,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④施工期间尽量控制塔基开挖量,施工料场及牵张场尽量选择周边已有空地,施工材料运输尽量利用已有的道路,减少施工占地;

⑤塔基施工开挖时应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按原土层顺序分层回填,以利于后期植被恢复;

⑥塔基施工结束后尽快清理施工场地,并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复耕或植被恢复;

⑦施工期间加强管理,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防止乱堆乱弃影响周边环境;

⑧对塔基定位进行优化,避免塔基位于农田中央,尽量使塔基落于田地边角,减少对农田的占用。

(二)营运期

(1)电磁环境影响:

a.架空线路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本工程输电线路评价等级为三级,电磁环境影响采用模式预测来分析、预测和评价输电线路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

①非居民区预测结果

本工程110kV线路在下相线对地高度为6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满足架空输电线路线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处10kV/m和100μT的限值要求。

②居民区预测结果

下相线对地高度为7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均分别小于4kV/m、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预测结果表明,本工程线路相线对地高度为6m和7m时,线路经过非居民区和居民区时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标准限值要求。

b.扩建间隔

110kV慈高变本期扩建1个110kV出线间隔,工程内容只是在站内拟建场地上装设相应的电气设备等,不会改变站内的主变、主母线等主要电气设备,间隔内带电装置相对较少。在只考虑变电站的影响时,仅在变电站间隔内增加的电气设备对围墙外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增量构成影响较小。目前110kV慈高变电站尚未开工建设,根据《安阳滑县慈高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的结论可知,110kV慈高变电站建成投运后厂界四周电磁环境均能满足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场100μT的限值要求。故本期扩建完成后,扩建间隔处围墙外电磁环境能够满足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场100μT的限值要求。

(2)噪声环境影响:

a.架空线路

110kV线路正常运行时基本无噪声,仅在下雨或大雾时会产生连续性电磁性噪声,但其噪声以中低频为主,其源强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对环境背景噪声影响不大。根据以往监测资料分析,输电线路正式运行后,在晴好天气情况下人耳在110kV线路下听不出输电线路的运行噪声,线路运行噪声贡献值很小,环境噪声基本与背景噪声相同。

b.扩建间隔

对于慈高变而言,其噪声源主要为变压器。本期仅为间隔扩建工程,不增加新的噪声源,即扩建工程对厂界噪声不构成贡献值,因此,慈高变电站间隔扩建后西侧厂界噪声仍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排放限值要求。

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有关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本次评价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公众参与。

第一次公示采用网上公示;

第二次公示采取网上公示、报纸公示及现场公示相结合的公示方式,同时在本项目所在地附近现场张贴环境信息公告,期间在东方报纸分别刊

登了两次项目环境信息告知公众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的查阅方式及公众意见反馈方式等;

第三次公示是本项目报批前在相关网站发布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全本以及公众参与说明的公示。

在本项目信息公开期间未收到关于本项目的公众反馈意见。

4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京煤集团安阳滑浚热电2×350兆瓦机组220kV送出工程

位于河南省滑县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①滑浚电厂-滑县西Ⅰ回220kV线路工程:线路起于滑浚电厂,止于220kV滑县西变电站,新建单回架空线路路径长度为15.3km。

②滑浚电厂-滑县西Ⅱ回220kV线路工程:线路起于滑浚电厂,止于220kV滑县西变电站,新建单回架空线路路径长度为15.3km。

③220kV滑县西变扩建间隔工程:本期220kV滑县西变电站扩建2个220kV出线间隔,间隔扩建工程位于站内预留场地进行,不新征土地。

本期工程总投资7304万元。

预计投产期为2020年。

(一)施工期

(1)噪声:

a.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

220kV滑县西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只需在相应位置安装相应的电气设备,不新增噪声源,因此对变电站四周的声环境影响很小。

b.架空线路

施工噪声主要是塔基施工时各种机械设备产生。输电线路单个塔基施工时间较为短暂,线路施工产生的噪声是暂时性的,工程结束时影响随之消除。

(2)污水:

a.生活污水

220kV滑县西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只需在相应位置安装相应的电气设备即可,工程量小,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利用变电站配套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线路施工人员可就近租用附近村庄民房,生活污水可利用当地已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b.施工废水

220kV滑县西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只需在相应位置安装相应的电气设备即可,工程量小,没有生产废水产生。

本工程线路塔基施工所需混凝土较少,一般在施工现场采用商品砼或预拌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置砂浆,基本无生产废水产生。

c.跨越水体影响分析

经现场踏勘,在老店镇青口村处跨越城关河一次,城关河为V类水体主要用于灌溉。在现场踏勘期间,城关河目前已干枯。为避免后期施工期间对蓄水的城关河产生影响,本评价对现场施工过程提出以下环保措施:

①线路跨越城关河时,塔基、施工便道和牵张场的设置应尽量远离水体,严禁在河流旁堆放材料,采取一档跨越。

②在塔基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含油设施(包含运输车辆、线路施工设备)的管理,避免油类物质进入水体。

③严禁在水体中清洗含油机械,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防止发生施工设备漏油现象。

④杜绝在施工时随意倾倒废弃物、排放施工废水至水体中。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的水环境影响不大。

(3)固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拆除的导线、杆塔以及塔基施工产生的施工弃土弃渣等。

①生活垃圾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可集中收集,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②拆除的导线、杆塔

拆除的废旧导线、杆塔由建设单位物资部门回收。

③弃土弃渣

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土方大部分用于回填,少量弃土(塔基处表层土)于低洼处压实堆放。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的固废环境影响不大。

(4)大气:施工期间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线路塔基开挖、回填等施工活动产生的二次扬尘以及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

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量较小,本期间隔扩建只需在站内预留位置安装相应的母线、线路开关等设备即可,工程量小,不产生扬尘。采取措施:①强化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塔基施工现场周围设置临时围挡等防风措施。

②加强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维护保养,保持车辆运行状态良好,禁止使用无环保标志的运输车辆。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所有运输车辆100%密闭运输,防止车辆运输过程中因漏洒造成扬尘污染。

③施工应采用商品砼或预拌混凝土,减少水泥搅拌产生的扬尘,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置砂浆。

④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应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他防尘措施,施工单位应经常清洗运输车辆,以减少扬尘。对施工现场定时洒水、喷淋,保证100%湿法作业,避免尘土飞扬。

⑤施工期间加强对弃土弃渣、建筑材料等堆放的监督管理,施工过程中开挖产生的土方集中堆放,开挖的土方及时回填,如有多余土方及时清运。

⑥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设置相应人数的专职保洁人员,负责工地内及工地围

墙外周边10 米范围内的环境卫生。

⑦施工现场严禁熔融沥青、焚烧塑料、垃圾等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和废弃物,不得使用煤、碳、木料等污染严重的燃料。

⑧结合工程项目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单独编制施工扬尘专项控制方案,明

确扬尘控制的目标、重点、制度措施以及组织机构和职责等,并将其纳入安全报监资料之中。

通过加强对施工期的管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大。

(5)生态: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开挖和施工活动对土地的占用、扰动以及植被破坏造成的影响。

采取措施:①施工便道尽量利用已有道路,减少临时道路占地。

②工程杆塔、导线等施工材料和牵张场等临时占地应选择现有空地,以减少植被破坏。

③对于临时占地所破坏的植被,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④在初步设计期间,结合最新勘查资料,尽量减少塔基数量,同时尽量选择占地面积较小的塔基基础和塔型。

⑤塔基开挖产生的土方尽量回填于塔基征地范围内,避免开挖土方覆压周围农田植被。

⑥塔基施工开挖时应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按原土层顺序分层回填,以利于后期植被恢复。

⑦塔基施工结束后,尽快清理施工场地,并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复耕或进行植被恢复。

⑧施工期间加强管理,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防止乱堆乱弃影响周边环境。

(二)营运期

(1)电磁环境影响:

a.输电线路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本工程输电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15m范围内有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故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电磁环境影响采用模式预测和类比监测的方式来分析、预测和评价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

①模式预测

本工程线路下相线对地高度为6.5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架空输电线路线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处10kV/m和100μT的限值要求。

本工程线路下相线对地高度为9m时,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4kV/m、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本工程线路跨越1层坡顶,高约4m建筑、下相线对地高度为9m时,地面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跨越1层坡顶,高约6m建筑、下相线对地高度为11m时,地面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4kV/m、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

本工程线路跨越2层平顶,高约6m建筑、下相线对地高度抬升至13.5m时,地面7.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4kV/m、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

②类比监测

本工程线路选择已运行的安阳内黄220kV帝尝输变电工程(安环辐验(2017)06号)中的颛顼变~帝喾变220kV输电线路作为类比对象。

根据类比分析,本工程线路建成运行后,线路沿线的工频电场将小于4kV/m、工频磁场将小于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b.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

本期工程220kV滑县西变电站扩建2个220kV出线间隔,工程内容只是在站内原有场地上装设相应的电气设备等,不会改变站内的主变、主母线等主要电气设备,间隔内带电装置相对较少。在只考虑变电站的影响时,仅在变电站间隔内增加的电气设备对围墙外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增量构成影响较小。滑县西220kV变电站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正在开展中,目前尚未开工建设,根据《安阳滑县西220kV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的结论可知,220kV滑县西变电站建成投运后厂界四周电磁环境均能满足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场100μT的限值要求。故本期扩建完成后,扩建间隔处围墙外电磁环境能够满足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场100μT的限值要求。

c.电磁环境敏感目标

本次预测对线路沿线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电磁环境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本工程建成投运后新建线路沿线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4kV/m和100μT的限值要求。

(2)噪声环境影响:

a.间隔扩建工程

对于变电站而言,其噪声源主要为变压器。本期仅为220kV间隔扩建工程,不增加新的噪声源,即扩建工程对厂界噪声不构成贡献值,因此,220kV滑县西变间隔扩建后厂界噪声可以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排放限值要求。

b.输电线路

220kV线路正常运行时基本无噪声,仅在下雨或大雾时会产生连续性电磁性噪声,但其噪声以中低频为主,其源强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对环境背景噪声影响不大。根据以往监测资料分析,输电线路正式运行后,在晴好天气情况下人耳在220kV线路下听不出输电线路的运行噪声,线路运行噪声贡献值很小,环境噪声基本与背景噪声相同。

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有关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本次评价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公众参与。

第一次公示采用网上公示;

第二次公示采取网上公示、报纸公示及现场公示相结合的公示方式,同时在本项目所在地附近现场张贴环境信息公告,期间在东方报纸分别刊

登了两次项目环境信息告知公众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的查阅方式及公众意见反馈方式等;

第三次公示是本项目报批前在相关网站发布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全本以及公众参与说明的公示。

在本项目信息公开期间未收到关于本项目的公众反馈意见。

 

 

 

主办: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滑县道口镇解放路中段
网站标识码:4105260003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04875号
豫公网安备 41910402000001号电脑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22 18: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