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4-07-28
作者
来源:
县政协提案委
序号:3931
滑县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91号提案 | |||||||
提案时间:2024年04月11日 | |||||||
案由 (提案标题): | 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 | 是否同 意公开: | 是 | ||||
个人 提案 | 姓名:罗红军 | 界别:科技界 | 手机: 固话: | ||||
联名人: | |||||||
集体 提案 | 提案单位负责人: | ||||||
单位名称:(集体提案网上提交后提交纸质件盖章处) | |||||||
联系 方式 | 手机: 固话: | 邮箱 | |||||
通信 地址 | |||||||
建议承 办单位 |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 ||||||
注:此页为提案首页,必须填写,提案正文从第2页起,要一事一案,用仿宋3号字体,不超过1500字。 |
提案内容: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群众就医意愿弱的原因:1、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结构老化、学历偏低、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缺乏、医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双向转诊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从基层医疗机构向医院的单向转诊占大多数,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病治疗和术后康复转至基层医疗机构却不多见;基层医疗机构还普遍存在着药品种类少且不齐全,一些适宜技术还不能推广和应用;由于服务能力不强,导致老百姓不愿首选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2、医学专业人才存量少。(1)医学复杂性。医学研究的不仅是疾病,而且要研究人体各种机能的本质和规律,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独特性。一般本科专业学制是四年,而医学专业本科学制是五年。(2)因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个人成长、执业环境以及发展空间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偏面追求到大城市、大医院就业,而不愿到县级医院,特别是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严重短缺,医学毕业生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
具体建议:1、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基层服务能力。(1)全面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新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毕业生必须进行规范化培训,并且与职称评聘挂钩。从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一是拓展社会化招生途径,二是积极实施农村定向订单医学生免费培养,吸引优秀毕业生报考医学专业,培养引得进、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三是缓解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学历低、年龄大、技术水平不足的矛盾,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有效提升村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四是建议卫计生委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遴选培养乡村医生骨干,提升服务能力、职业荣誉感,完善激励政策。(3)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幅射带动作用。三级医院免费接收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进修学习,通过坐诊带教、举办专题讲座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等形式,为基层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三级医院定期委派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会诊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等,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人员和技术支持。2、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完善执业就医环境。(1)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将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留住、激励、培育、用好不同人才建立完善有吸引力的绩效工资激励制度;职称评聘等政策上向基层倾斜;扩大医学毕业生存量和增量;鼓励引导医学生到基层锻炼成长,建功立业;提升全科医生业务技能、社会价值、职业荣誉感等成长空间。(2)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政府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适宜技术的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信得过,做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改变群众习惯到大医院就医的观念。(3)加强机构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医院文化品牌建设。良好的就医环境和设施环境对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都有重要的影响。安定、舒适、优美的就医环境和良好的医院文化品牌,为塑造医院形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有利保证。3、探索医疗集团建设,实行人才双向流动。(1)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建设区域医疗协同体系,使百姓能够在基层医院享受到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从而分流大医院的病人,缓解在大医院看病难和一床难求的现象。建议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联体。如新乡医学院滑县医院立足群众所需,基本构建了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机制、患者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机制、医联体共建共赢机制,实现了共同发展。(2)探索区域医疗集团建设。一是成立以三甲医院为核心,涵盖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四级区域医疗集团,为深化医疗改革、布局分级诊疗奠定基础,实现医疗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人才、技术、设备、市场品牌的共享。二是让技术跑,而不是
让病人跑。通过把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串联起来,将前者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让优质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城市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逐步实施医疗资源的均等化,从而引导老百姓小病到社区、康复回社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三是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互通。通过建立区域医疗集团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无缝对接,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健康养老、慢病管理、检验影像中心等,所有成员资源共享,打造线上线下医疗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