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县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97号提案的答复摘要
发布时间:
2025-11-06
作者:
农业农村局
来源:
农业农村局
尊敬的周嘉委员:
感谢您对我县绿色农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就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种养结合、农牧一体化”的提案收悉后,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全面安排部署,认为您提出的问题求真务实、切中要害,指出了我县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为开展我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提出明确方向。现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推进畜牧业生产任务,全县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生猪产能持续提升,存出栏量保持较高水平,肉蛋奶产量稳步提升,为保障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亟待解决。我县在2020年实施了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使我县粪污处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随着畜牧生产的数量增加,设备的老化等因素,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近三年我县年产粪污400万吨以上,若没有有效的处理措施,容易造成粪污资源浪费,甚至导致环境污染。尤其近几年接到举报案件数增加,村周边养殖场粪污处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目前我县有2家有机肥厂,由于群众认可度不高等原因,导致营运状况不佳。
二、有机肥料的优势
(一)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保水保肥能力,缓解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问题。长期施用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减少连作障碍。
(二)提高农产品品质。有机肥可以增加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效果更明显,农产品的糖分、维生素含量增加,改善口感,还可以延长保鲜期。提升品质、迎合绿色食品市场需求,提升产品价值。
(三)减少环境污染。有机肥以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形成种养循环模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长期使用有机肥,可减少化肥、农药依赖,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投入成本。
三、有机肥料推广办法
(一)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申报。积极申报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准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申报,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扶持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形成“种养+服务一体化”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推进粪肥就地还田,建立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机制。
(二)政策激励与补贴。对有机肥加工企业的设施装备、肥料生产,粪肥服务主体,粪肥还田设备,种粮大户等加大政策倾斜,采取奖补或者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降低运行成本。
(三)示范带动与技术培训。建立种养循环示范区,划定实施面积进行数据对比,按照粪肥投入量,可替代化肥使用量,组织农技专家评估化肥减量增效、农产品增产提质、实现节本增收,土壤改良情况监测,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同时组织群众现场观摩,让群众对粪肥还田使用情况,有直观可见的效果,发挥带动作用,使群众逐步改变施肥习惯。
(四)推进精准施肥。推广“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使科技赋能做到精准施肥。通过土壤养分检测、肥效对比试验,对目标进行测产。根据气候条件、作物品种、栽培措施、施肥方式等制定肥料配方,制定精准粪肥使用方案,使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中。结合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措施,推进新的技术模式。
四、种养结合、农牧一体化典型案例
我县通过牧原公司、光明公司的粪肥输送管网就近还田,焕永合作社的农牧一体化试点等种养结合模式的推进,有效降低粪污处理成本,减少化肥投入使用,目前管网灌溉面积7万余亩,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线约30余万米,种养循环模式初见雏形。绿色种养循环是指通过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重点是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关键是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增产增收向减少肥、药、水、劳动力等实现增产增收。
尽管我局在种养结合、农牧一体化方面做出了一些工作,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在技术指导、推广、研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我局立足我县实际,认真研究,积极谋划,全心投入,在种养结合、农牧一体化上探索出更多、更优的方式方法,为滑县种养循环农业贡献力量。









豫公网安备 41910402000001号